决定楚怀王命运一战的前后:先被孟尝君欺骗,后有楚人给齐军指路_秦国_魏三国_楚国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0:24 点击次数:88
在秦武王意外去世后,凭借魏冉的强力支持,秦昭王成功战胜了多位竞争者,顺利登上了秦国的王位。这一政治变动对于楚国来说,无疑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消息——因为秦昭王的母亲芈太后本是楚国人。为了巩固和楚国的关系,芈太后积极推动了秦国将上庸(即今湖北竹山县)归还给楚国,并促成了两国再次联姻。由于丹阳之战后,秦楚关系急剧恶化,但此次的结盟改善了双方的关系,使得楚国在西北方向的战略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。
然而,秦楚再度结盟,却引起了齐国的强烈不满。曾几何时,张仪以背信弃义的手段,欺骗楚怀王,迫使楚国与齐断交,转而与秦国结盟,这不仅导致了楚国在丹阳一战中的惨败,还让楚国失去了汉中。时隔多年,楚国依旧没有吸取教训,再次违背与齐的盟约,和秦国重结盟,齐国自然对此愤愤不平。
展开剩余80%为此,公元前303年,孟尝君提议齐、韩、魏三国联手出兵伐楚。眼看三国联军逼近,楚怀王急忙将太子横送往秦国作人质,恳请秦国出兵援救。孟尝君得知消息后,眉头紧锁,心中盘算:如果秦楚联手对抗齐、魏、韩三国,胜负实在难以预料。在这关键时刻,孟尝君的谋士提出了一个计策:“可以派使者去告诉楚国,‘三国军队即将撤退,楚国若能响应,一起攻秦,攻入蓝田(今陕西蓝田)应该不成问题!更何况是楚国的老地盘!’”这一计策巧妙地利用了楚国对秦是否会出兵的疑虑,试图制造离间,挑起秦楚间的矛盾。
果然,楚怀王听到三国的提议后,愤怒地表示会与三国共同攻秦,这时孟尝君果断将这一消息透露给秦国。接着,三国联军突然对楚国发起猛攻,楚怀王陷入了极大的困境,不得不再次派使者求助秦国。然而,秦国由于担心楚国背叛,不敢贸然出兵。结果,三国联军以强凌弱,迅速击败了楚军。
尽管秦国没有出兵救援,但却趁机进行大规模扩张。秦军在攻占了魏国的蒲坂(今山西永济西南)、阳晋(今山西永济虞乡镇西北)和封陵(今山西永济市)后,继续向韩国的武遂(今山西临汾西南)进军。此举堪称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。秦国不仅借机扩展疆土,还趁着楚国的困境坐享渔翁之利。
在秦国无动于衷的救援之下,楚太子横逐渐变得焦躁不安。一天,他与秦国大夫发生争执,怒不可遏之下,他直接将这位大夫杀害。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秦楚间的矛盾。太子横意识到自己已犯下大错,急忙逃回楚国。而楚怀王不仅没有责备自己的儿子,反而对秦国的不出兵依然心有怨言。此举彻底激怒了秦国。
秦国随即宣布与楚国断交,并积极恢复与韩、魏两国的关系,甚至将此前夺取的蒲坂归还给魏国。与此同时,秦国开始策划与三国联合,再度伐楚。韩、魏、齐三国对于这一提议感到极为兴奋,并很快达成一致。
公元前301年,秦国的芈戎、齐国的匡章、魏国的公孙喜和韩国的暴鸢联合率军,发动了对楚国的全面进攻。面对四国联军的强大压力,楚怀王急忙任命唐眛为主将,前去迎战。齐军迅速深入,首先在沘水一带与楚军主力发生激烈冲突。双方对峙了半年,齐军因长时间未能突破而感到压力山大,齐王对局势的进展极为不满,派周最前往督促匡章尽快发动进攻。匡章虽被批评,仍坚定表示:他宁愿为国王牺牲,也不能在合适的时机放弃战斗。
正当匡章为如何突破楚军防线苦思冥想时,一名在河边割草的当地人提供了关键情报。通过这位楚人的提示,匡章成功发现了沘水的防守漏洞,趁夜派兵成功渡过了河流,并在垂沙大败楚军,斩杀了楚将唐眛,攻占了重丘。
此后,其他三国的军队也纷纷进攻,秦军攻占了楚国的新城,魏军则在陉山一带重创楚军。面对全线溃败,楚怀王终于意识到局势的不可挽回,派遣昭应和太子前往齐国,试图求和。然而,巧合的是,赵武灵王的干预使得这一和平计划失败,楚国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秦国趁机进一步侵入楚国,甚至逼近了郢都的门户。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,楚怀王只能前往秦国请求和解,但最终却被扣押,未能回到楚国。在他临终时,楚国的命运早已被决定。楚怀王从执政之初的雄心壮志,到晚年成为秦国玩弄的傀儡,他的政治生涯可谓是一场彻底的失败。而这一切,究竟源自他没有及时调整自身的政治策略和对内外威胁的应对不当。
垂沙之战之后,楚国局势愈加恶化,众多历史人物也在这一时期对楚怀王提出了批评。韩国的太史疾提醒楚怀王,治国需要“正名”,意即国家和官员必须做到名实相符。而楚怀王当时却根本不听从这种忠告,反而沉溺于自身的享乐与权力斗争,导致了国家的日益腐化。正如苏氏兄弟所言,楚国的腐败根源在于政治体制的堕落,大臣们互相勾心斗角、妒贤忌能,导致贤才无法施展,百姓困苦不堪,盗贼横行。
纵使楚怀王执政三十年,但始终无法扭转楚国的衰败局面。楚国的失败,最终不仅仅是因为外部的压力,更多的是他个人政治理念的失败,令楚国彻底陷入了绝境。
发布于:天津市